新闻中心

生态兴则文明兴

作者:叶航(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

近日,纪录电影《九游会老哥俱乐部雪豹和她的朋友们》登陆暑期档,受到了众多家长、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影片将镜头对准栖居于高原雪山之巅的珍稀野生动物,讲述有着“雪山之王”美称的雪豹以及藏狐、藏棕熊、斑头雁、兀鹫等自然精灵的故事。这部影片不仅是这些高原生灵生存状态、生活场景稀见的影像见证,更能让观众重新发现容易被日常生活遮蔽、忽略的自然之美,在获得情感触动、心灵感悟之时重新审视和体悟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关系,进而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

影片以雪豹的故事为主线,次第引入与其有交集的诸多野生动物,生动地展现了高原地区的生物链和生态圈。雪豹一家的故事化叙述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她们有着与人类一样的舐犊之情和生存之欲,觅食、求偶、繁衍、哺育、受伤……生离死别、喜怒哀乐等情感呈现被拟人化处理,激发观众的情感投射与自我返观。

影片并不仅仅呈现被摄入镜头的“自然”和“动物”,亦将野生动物摄影师在雪域高原追踪、拍摄野生动物的经历剪辑进影片,如此使得“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这一主旨更为显见。雪豹一家与牧民摄影师次丁一家无形中构成了一种有趣的镜像、同构关系:刚出生的雪豹宝宝意识到巢穴外面还有其他生命,她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还未长出牙齿却已学会照着妈妈的样子开始嘶吼;而次丁七岁的孩子像父亲那样拿起了相机开始拍摄,并似乎已经与野生动物建立起了某种信任。由此可见,不论是人类还是野生动物,都有着相似的生命成长与技能传递。

老雪豹在一次猎食中与牦牛群搏斗而身负重伤、奄奄一息。牧民们一度将其救回,但最后还是送归自然。野生动物类纪录电影的拍摄过程就是一次次融入自然、对话生命的探索历程。从2016年到2022年,包括三位藏族牧民在内的摄影团队扛着数十斤的摄影器材,沿着雪豹出没的路径追寻。为了拍到母雪豹哺育幼崽的画面,他们在严寒中锲而不舍地原地守候,一拍便是30余天。影片拍摄地海拔高达4700米,高山峡谷密布,而数量稀少的雪豹行踪隐秘,堪称世界上最难拍摄的野生动物之一。但这些外在困难都敌不过导演奚志农的拍摄初衷——希望中国观众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观众能看见这些中国野生动物,从而了解中国这块土地的美好。

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超越了二元对立、主客两分的模式,转而成为两个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部影片的摄影师以平等的视角、敬畏的态度来记录野生动物的生活,为此,摄影师需要尽可能地熟悉这些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惯,采用隐蔽偷拍的方式,大量使用远摄镜头。为了拍摄悬崖上的小雪豹,摄影师在远处搭起帐篷,静静地蹲守在附近……往往直到动物们消除了对人类、对摄影机的不安感,才能捕捉到她们最真实、最自然的一面。影片也并不致力于打造精美的视觉奇观,而是更注重还原自然万物粗粝、原始的本真之美。

《雪豹和她的朋友们》将生态文明理念与人文关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让我们既感知了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纪录伦理,又见证了锲而不舍、不畏艰难的创作精神。自然类纪录电影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和影响,创作理念与拍摄手法往往会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变化而嬗变。这部影片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在潜移默化间让观众达成一种共识,获得一种启示:生态兴则文明兴,我们应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文章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电影的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研究(1978—2020)”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16日 15版)

友情链接